百年慎余里归来:再忆天潼路上的海派弄堂风情_全球速讯

日期:2023-04-23 06:59:35 来源:上海发布

市档案局(馆)介绍,位于苏州河北岸的石库门建筑群“慎余里”,以其鲜明的海派文化特色,成为上海的又一处文化新地标。走进慎余里,眼前是熟悉的石库门场景,复活了老上海人往昔的弄堂记忆,让思绪顷刻之间回到了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一起来了解一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慎余里建于20世纪30年代,原址位于福建北路和浙江北路之间的天潼路847弄,距如今的万象天地不远。它曾是苏州河北岸保存最完整的海派石库门弄堂,其设计风格与工艺水平代表了上海石库门民居的标杆。2012年,为配合城市更新项目,慎余里被保护性拆除。如今的慎余里8幢建筑,复建迁移后重新向世人呈现。该建筑群按照历史测绘图复原,重点保护部分在外立面,本真还原了清水老砖墙、实木窗与水刷石的传统工艺。

海派石库门建筑群——慎余里(摄影:朱璇笠)

苏州河畔的苏河湾万象天地,图片下方红色屋顶的建筑群为复建后的慎余里

离苏州河北岸最近的一条马路

如果不算河岸上的北苏州路(因为那条路原先就是苏州河的滩涂),那么天潼路就是距离苏州河北岸最近的一条马路了。清嘉庆年间这里已是“人家栉比,居然墟集”。

1860年,一位唐姓商人在后来的天潼路799弄处建造了住房,唐家弄因此而得名。后来,四周陆续新建一些里弄,渐分老、新、东、南、西、北唐家弄,于是“唐家弄”成为指称这一大片地域的习称地名。1865年到1900年的30余年间,唐家弄已出现了数十家店铺,形成曲折街巷小路,并设有茶楼、戏院等。在1906年时,唐家弄上已有银楼、京广杂货、布庄、茶叶店、漆店、烟杂店、米店、药店等,颇具市井规模。

1947年唐家弄一带的地图

1936年,工部局扩宽路面,以浙江宁波天童(也写作潼)为名把东唐家弄改名为天潼路。以天潼路为轴心,两侧分布着老唐家弄、新唐家弄、西唐家弄、北唐家弄等7条总弄、28条支弄和14条旧里坊弄,占地0.1平方公里。东起河南北路,西至浙江北路的一段全长600米的天潼路因其热闹繁荣而被称为“天潼路街市”。当年天潼路街市以其充满旖旎多姿的市井风情,被誉为活着的“清明上河图”。

天潼路旧景(摄影:舒玉玲)

鑫顺里和毗邻的“徐园”

在慎余里对面相隔不到20个门牌号码的天潼路830弄有一条老式石库门弄堂鑫顺里。鑫顺里的石库门弄堂建于1910年前,弄内有两条支弄,坐落着砖木结构的二层房屋18幢。鑫顺里的两个支弄都通往隔壁的徐家花园。而这徐家花园就是昔日上海滩名气很响的“徐园”所在地。

徐园是上海营业性开放最早的私家园林,时人评价“其当为海上诸园之最”“为清末沪北风景佳绝处”,当时曾被誉为沪北十景之一。创建徐园的是徐棣山,此人是浙江海宁人,到上海经商,成为巨富。1883年,徐棣山来到苏河湾的唐家弄,购下这里的三亩余土地,投入巨资建造了自己的私家花园——徐园,俗称徐家花园。初期为园主自用,自1887年1月24日起对外开放。徐园的具体位置就是后来的天潼路814弄35支弄和43支弄所在地。据《中国电影通史》记载: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茶室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

吴友如所绘《春江胜景图》中之徐园

徐园旧照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鑫顺里弄口有一段狭长封闭的甬道通往弄内,甬道两边临街的房子全是店铺,有小酒店、面店、瓷器店、杂货店、照相馆、五金店等。从喧嚣的马路进入弄堂,这甬道是个缓冲,它将市井噪音、喧嚣隔绝在弄堂之外,弄堂之内则是一片相对宁静的世界。

天潼路、福建北路旧景(摄影:舒玉玲)

热闹的天潼路街市自然少不了南货店,最有名的是靠近浙江北路的天潼路874号的竟成南货店,它就位于慎余里弄堂对面。这是一家开设于1935年的老字号,门面为两开间,前店后工场,经营干果、干菜、调料、海味、茶食等南货,大小品种琳琅满目,多达数百种。金华火腿,南京板鸭,舟山的开洋干贝,浙江山区的黑木耳、香菇,福建莆田的桂圆,江南的笋干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红枣、黑枣、柿饼、小核桃以及腌腊制品、参燕银耳等应有尽有。除此之外,还有工场自制的各式茶食、应时糕点等。

旧时南货店内的景象

慎余里曾有一座邓公馆

在天潼路众多的石库门里弄中慎余里无疑是最好的弄堂,它南抵苏州河,北接天潼路,南北都设置门楼。面朝天潼路的门楼是西方装饰艺术派风格,上部为过街楼。过街楼的窗户下面镶嵌着三个粗楷体大字“慎余里”,显得粗犷浑厚大气,四周用水泥汰石子几何纹线条装饰。弄名下有个覆盖着绿色琉璃瓦的中式屋檐,下面是暗红色石材砌成的门框,透射出中西合璧的海派风情。慎余里面朝苏州河的弄口,总体比天潼路的要朴质。

“慎余”两字,源于《论语·为政》: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弄名寓意着说话、行事都要谨慎有余。

昔日慎余里

慎余里成为石库门弄堂是在1932年,但它的显赫身世却可推移到19世纪末。清末著名爱国将领邓世昌的父母就曾居住在此。邓世昌父亲曾在上海做生意,因此邓家在上海有公馆。1894年9月17日,甲午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以一种最悲壮的方式蹈海殉国。邓世昌去世时,他的母亲郭氏仍然在世,就住在上海邓公馆里。

1897年9月初,邓母驾鹤仙去。9月11日出版的《申报》以“寿母殡仪”为题进行了报道,其中透露了当时邓家在上海的住地:“太夫人——侨寓沪北垃圾桥堍北之慎余里。”所谓垃圾桥,就是苏州河上的浙江路桥。郭氏仙逝后,朝廷御赐匾额“教忠资训”旌奖邓母,于10月1日颁发到沪。匾额御书到邓家时,仪仗盛大,由邓家“慎余里公馆过垃圾桥绕道大马路(今南京东路)四马路(今福州路)然后折回”。以邓家身份,“慎余里公馆”自然不同寻常百姓之家,至少应是一座规模不小的江南园林式民居吧。

1947年出版的《上海市行号路图录》,图中标绿色的即为慎余里位置,北临天潼路,南接苏州河,靠近浙江路桥(上海市档案馆藏)

慎余里的海派弄堂风情

慎余里总弄内共有7条支弄,52幢砖木结构的二层石库门建筑,分东西排列,南北共8排,主弄宽约5米,支弄宽约3米。建筑立面整齐、端正,清一色的青砖到顶、统长的窗框、水泥墙裙和水泥压顶山墙等,已初具早期新式里弄住宅的端倪。

慎余里房屋格局多为双开间一厢房,即在客堂间一侧有厢房,而非一般老式石库门房屋惯有的左右对称形东西厢房。大门为花岗石门框,弧形雕花门楣下是两扇厚重的黑漆大门,门上有环形黄铜门拉手。从大门进入,便是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天井,跨过天井,有六扇落地长窗,上半部是玻璃隔窗,下半部是木板,阳光透射在玻璃隔窗中光影迷幻。客堂间高度有三米以上,客堂后面有通往二楼的木质双抱楼梯,再往后是后天井和灶披间,后门就设在灶披间一侧。

慎余里的灶披间较一般石库门的大,灶披间顶上的亭子间也随之放大成为双亭子间,亭子间上面便是楼顶的晒台。房屋二楼南面设置外挑敞廊阳台,上有坡顶,水泥直棂式栏杆,铸铁几何花饰挂落。后面的亭子间有朝北的窗户,在横向后天井半夹层标高处设置与楼梯连通的天桥,亭子间住户可直接从天桥出入,天桥另一端建有上晒台的悬挑小楼梯。

慎余里建筑立面特征:石库门头、木窗百叶、山墙压顶、阳台、水刷石统长窗套、骑楼

20世纪30年代,许多银行、钱庄的老板选择在慎余里附近的苏州河畔修建仓库,以求运输方便,同时,也把自己的家安顿在慎余里。因此,慎余里一度成为上海滩金融人才的重要聚居地。在之后的百年之中,慎余里还居住过许多著名人士,如中国经济学名宿薛暮桥、华成烟草公司老板戴耕莘、沪剧表演艺术家王盘声等,也接纳过无数形形色色的寻常百姓,慎余里丰富的人文底色是上海海纳百川的典型片段。

慎余里石库门楼房布局及复建后的内景

过桥去南京路白相

慎余里的另一扇弄堂门通往浙江路桥桥堍的北苏州路。浙江路桥初建于1880年,原先是座木桥,1906年,公共租界决定开通上海的有轨电车,其中就有从北站至东新桥的路线,须从浙江路桥过苏州河,于是就将木桥拆除,于1907年兴建了这座钢桥,次年夏天建成。除了历史悠久,浙江路桥还有个颇为不雅的俗名——“垃圾桥”,因为当时租界工部局卫生处在桥边设置了垃圾码头,用来装卸垃圾。

苏州河旧照,图中苏州河上的桥即为浙江路桥

从浙江路桥穿过北京路就到了南京路。浙江北路南京路是南京东路上最热闹的一段,南京路浙江路口北侧是先施公司,南侧是永安公司。而在先施公司对面沈大成点心店后面的浙江路上有一条短小狭窄的弄堂,名叫香粉弄,这是一条建于1867年的老弄堂,因当时附近有家专卖香粉、胭脂粉等的香粉室,其作坊与货栈设于此弄内,因而得名。弄堂朝向浙江路的一侧摆着很多点心摊位,几张桌子加几条长板凳就成了一家点心铺,有面条、小笼包、生煎包、馄饨、酒酿圆子、汤团、油豆腐线粉汤等各种好吃的。

《香粉弄多戴春林》戴敦邦 绘。戴春林是当初卖香粉的著名店铺

天潼路、慎余里、垃圾桥,让曾在这里生活过的人们仍魂牵梦绕,它们安放着许多人的“乡愁”,也承载着这座城市的集体记忆。现在天潼路变得更美了,慎余里也以崭新的面目出现在公众面前,从民居更新至具有现代商业功能的文保建筑群,让许许多多有着慎余里情结的人们有了一个怀旧去处。

慎余里复建后的门楼

如今焕然一新的慎余里

标签:

品牌展会
全国巡演